我和Depeche Mode走過大半生

一晃眼便近四十年了,人生有多少個四十年?

Duncan Lau
12 min readJun 30, 2021

按:寫於2013年4月,此為修定版。

Depeche Mode(以下簡稱DM)的第一張單曲Dreaming of Me在80年尾錄音,81年二月推出,那時候我已經離開了香港,在多倫多上學。在外國,對我們這些樂迷來說,就像天堂。那年代,緊接著新浪潮(New Wave) 的洶湧,樂壇出現了前所未見的百花齊放,由新浪漫(New Romatics) 到十二吋加長版本(Extended Version) ,到跳舞混音(Dance Mix) ,再加上音樂錄像MTV的出現,做就了這個黃金的八十年代。

那時候,差不多每星期都有新人推出新作,音樂風格多元。當時,電子合成器(Synthesizers) 日漸普及,而且不像早期的笨重,效果也更多樣,有些樂手便倚重電子合成器的份量,甚至只用電子合成器為主,從而闖出了Syn-Pop或稱Techno-Pop的新路線。自己可能是較慢熱,雖然仍未正式聽過DM,但同時期的Human League以一曲Don’t You Want Me,成為第一支玩Syn-Pop的樂隊打上英國流行榜首位,而我對這曲的好感不是太大,因此對這類音樂抱點不置可否的態度。

到我真的接觸DM時,其實Vince Clarke已經離隊了,那年課程完結正收拾行裝準備回香港渡暑假,在那一個星期的空檔中,我發現DM竟然在多倫多演唱,我又竟然決定買票去看。然後我才到唱片舖找他們的唱片,那時只有他們的第一張專輯Speak & Spell和一張十二吋單曲See You,由於專輯已是一年前的,沒有減價,我只買了See You,這便是我購買的第一張DM作品,也是他們在北美的第一張十二吋,而且可算是雙面(Double A-Side ) 單曲,因為另一首單曲The Meaning of Love也在其中。後來我才知道,北美版的See You封套是用了英國版的七吋封套設計,和英國版的十二吋完全不同,無形中增加了收藏價值。

那次演唱會並不是甚麽驚天動地改變生命的經歷,他們是新人,演出場地細小,比我中學時的學校禮堂還要小,但卻和樂手非常接近,感覺親切,大家的年紀也差不多,說的都是我們還未真正了解的「愁滋味」,薄薄的一層少年愁襲來,特別開場的那首My Secret Garden,自己是十分對口胃。最重要是他們的音樂並不太過於塗脂抹粉,起碼我可以接受。這次演唱會其實是有推出錄音,如果你有他們的幾張紅藍綠一面是單曲一面是四首現場錄音的系列限量唱片(後來也有CD版) ,那些現場錄音便是來自這次巡迴演唱了。

Alan Wilder加入後接連兩張單曲Get The Balance Right!和Everything Counts都令人看到他們漸入佳境的狀況,終於下一張單曲People Are People為他們打開缺口,在英國打上第四位,但在西德(那時仍分開東、西德) 卻勇奪榜首,開始了他們在西德的超凡影響力,及至席捲東歐。他們再次來多倫多演唱是Some Great Reward Tour,那時我正替一份報張寫音樂專欄,我甚至偷偷帶了相機進場,至下半段我見到不少人拿着相機走來走去,我也在通道上四處取景,感受超棒,我只記得那晚是超熱,溫度上和氣氛上皆然,我只顧拿着相機,只感到汗水在背上一點一滴流下來,我完全浸淫在演唱會裏。那晚回家,我寫下了我的第一篇DM演唱會報告。

DM再來時竟移師至城外的一處主題公園,那時我沒有車,只可以乘搭公共交通,接駁幾輪,我下午四時多已出發,到目的地已是七時多。而完場後又得花三小時回家,能夠睡下來已是凌晨二時許。不過散場後和一眾歌迷同乘巴士,大家竟覺意猶未盡,在車上引吭高歌,竟至全車人同和,真令人興奮莫名。我們唱着Blasphemous Rumours時,觸景傷情,我幾乎掉下眼淚。

Music for the Masses Tour竟然分兩次到訪,先是聖誕前在楓葉園(Maple Leaf Garden) 上演,然後美洲巡迴之後再回到幾個大城市,那已是夏日時間,便來到室外的CNE Grandstand,而且更由Orchestral Manoeuvres in the Dark作開埸,更顯示他們在樂壇的地位正不斷提升。這次巡迴演唱會其實先在東柏林非正式開始,非正式是因為當局沒有名正言順地宣佈DM在東柏林演唱,那時的鐵幕國家都禁止西方樂手在他們國家演唱,只有少數的獲准隻眼開隻眼閉地到訪,差不多同一時候,DM也分別在布達佩斯( Budapest )和布拉格(Prague )演唱。這次巡迴在加州的Pasadena Rose Bowl球場演出作結,入場人數超過六萬人,標誌着DM成功地打入美國市場。演唱會被攝錄,後來以電影和現場錄音專輯101推出。

踏入九十年代先有World Violation Tour,也是在露天的場地CNE Stadium。那次我們一行六、七人,離表演台只有十多行座位,但整晚都沒坐下,都是在座位旁,座位上,甚至椅背上,擺動身驅。那夜,一直微風細雨,我們都衣衫盡濕,但熱情未減。而最大的感動是看/聽到Waiting For The Night,那是一首慢版歌曲,但現場氣氛卻相當迷人,加上在室外又一直微風細雨,情景交融,令我愛上了黑夜,愛上了這首歌。這也是我第一次聽到Enjoy The Silence的現場版,那時還未懂那股震撼,然後每次聽都加添一些,直至死心塌地。

Devotional world tour 是他們出動真鼓和真結他的首次,但也是Alan Wilder最後一次跟他們演唱。這次安排在SkyDome的演唱會,不知道是場地的原因,還是甚麽,這是我第一次感到有些不滿意。這次也是我為報張寫的最後一份DM演唱會報告。

Ultra可能是DM較弱的一張專輯,樂隊三人都各有自己的生活瑣事困擾,而Dave Gahan更染上海洛英癮,只差一步便把生命也賠上了。Martin Gore更作了最壞打算,寫好的歌會以個人名義推出。最後Gahan被法庭判入戒毒中心,得以從頭再來,一年後,專輯終於出版,但他們沒有去巡迴演唱,反而在後來推出精選專輯The Singles 86–98後舉行The Singles Tour,為了替補Alan Wilder的位置,他們請了一個琴手和一個鼓手在演唱會幫忙。那次也是在SkyDome,也是我記憶中印象最差的一次。完場後走在街上,竟有一種難堪的感覺,真的不知從何說起,也許我得有心理準備,也許他們不能從谷底中走出來。

在一片問號和懷疑下,不少輿論都認為DM已沒有發展的餘地,二十年了,是時候了。對於這些消息我不太想知,在新舊世紀交替的時候,我的父親離世,我奔走於香港和多倫多之間,對音樂事情有點無暇兼顧,也有點意興闌珊。因此他們推出了新作我還不大在意,到我驚覺Exciter Tour就在眼前時,我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算了吧!已經看了那麽多次了。偏偏我卻記住演唱會的日子,不斷思想掙扎,差不多到了演唱會前一刻我才決定,我給自己的理由是,那是一個新場地,在湖邊的Molson Amphitheatre我從未去過,得去看看。於是我在沒有聽過新作的情況下,就像我第一次看他們時一樣,抱着不知該如何期望的心情,再踏足DM的演唱會。

在演唱會聽新歌的經驗很難估計,但Exciter卻是出奇的容易,像I Feel Loved,Freelove都非常DM,充滿流行的潛質。但這晚最叫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新編排的昔日經典,特別是Enjoy The Silence,那幾聲鍵琴前奏響起時,已足以牽動大家的情緒。身旁的一位看上去可能未足廿歲的大男孩,深藍的眼睛掙得大大的,熱情地讚嘆着:What Melody! 這會不會是他的第一次DM演唱會呢?我上下打量這大男孩,我看到自己二十年前的身影。這首歌重新編排後加上真鼓及其他枝枝節節,變得更豐盛完滿,近乎脫胎換骨般,成為演唱會的一支重要的樁腳(Anchor) ,實實在在地告訴世界,DM依然健在,而且更勝往昔。他們也玩了Waiting For The Night,是自90年後的首次。台上銀幕不斷播放一粒水珠滴下的映像,帶給我撫平傷痛的慰藉。但更是錦上添花的是在「安哥」時他們以Never Let Me Down Again作結,全場大合唱已是令人情緒高漲了,但他們偏偏選唱着:I’m taking a ride with my best friend, I hope he never lets me down again, He knows where he’s taking me, Taking me where I want to be. 對我來說便是觸動痛處了,因此當唱至See the stars, they’re shining bright. Everything’s alright tonight時,我已是熱淚盈眶。

在歸途上,我慢慢地從這晚的情感衝擊中復原過來,我慶幸我選擇來這場演唱會,神乎其技般,他們以這場演唱會讓我渲洩情緒,讓我重新與生命接軌,We’re flying high, We’re watching the world pass us by 我望着車外半睡狀態的城市,街燈此起彼落,頭上的星光忽明忽滅,我深深的呼了一口氣,心存感激,我知道我可以重新上路了。

Touring the Angel換了在Air Canada Center上演,是多倫多幾個職業球隊的主場,是千禧年新建,技術已可以是全場沒有柱位,觀賞更佳。而錄音製作技術更趨容易方便,今次tour的每一場都有完整錄音,樂迷可以隨即在網上購買光碟作記念。而演唱會本身大致承接上一次,已有基本陣容,兩位附加樂手一個和唱團,一切四平八穩駕輕就熟,比較突然的是Just Can’t Get Enough和Everything Counts竟然重現,有點老朋友再聚首的感覺,大家都笑逐顏開。Dave Gahan也在巡迴演唱後告訴傳媒,他們非常享受這次tour,享受每一分每一秒。

我沒有馬上購買Sound of the Universe專輯,因為它有一個特別盒裝,我還是從英國訂購。當看到郵包在我家門前,我才驚覺它的巨形!而打開它更足可跟聖誕節拆禮物相比,甚至更多驚喜。Tour of the Universe重回到Molson Amphitheatre,不免勾起那段回憶。不過令自己最不滿的就是保安檢查,原本是無可厚非,但他們主要針對攜帶水壺的樂迷,於是在閘口便放置幾隻箱子,扣留所有水壺水樽,散場後才各自領回,費時失事。我為此向保安員理論,他們堅持是保安理由,怕有人亂擲水壺而傷及他人。我說如果怕有人添煩添亂,那幹嗎在場地內賣酒精飲品?他當然無詞以對,但面對霸權,講道理是沒有用。說穿了,就是要你花超高價跟他們買樽裝水!算了,我等小民,怎跟霸權對抗。

往日,保安們最主要針對攝錄器材,但今天基本不再理,人人都全程在拍攝,我也拿着相機,拍了兩首歌的錄像,雖然站得稍後,也算是個紀念吧。這晚在多倫多的演唱會我相當肯定他們沒有玩Peace,這首歌是新專輯中一首單曲,因此屬於比較少有的情況。而這次tour的放映銀幕也特別大,放映的錄像也比較多,有點目不暇給的感覺。轉眼間,那已是四年前的事了。

三十三年,彈指而過,新專輯Delta Machine其實只是他們的第十三張錄音室專輯。我不會向你推介,因為我知道我必然會有點偏心,而我和DM亦已建立一種默契,外人未必明白,我也不需別人的認同。回望這三十三年,最令自己驚訝的是他們每一首歌我都聽過,而且都有一定的認識。他們是小數堅持B-side歌的樂隊,新單曲Heaven是他們的第五十首單曲,而除了幾首如Enjoy The Silence 04,Personal Jesus 2011和Everything Counts Live等等之外,其餘都附有從未發表過的B-side歌。十三張專輯,以平均十一首歌計,那是一百四十三首,加上五十首B-side歌,便是近二百首了,而我竟然是每一首都有不同程度的喜愛,想起來也有點難以置信。

如果還有人要追問那首歌是我的至愛,那顯而易見是一個難題,我可以敷衍地答幾首熱門的選擇,但事實上,我心目中確有幾首自己是有特別感情的,例如I Sometimes Wish I Was Dead,例如The Sun And The Rainfall,例如But Not Tonight,例如Perfect,每一首都綑綁着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連接着另一個人的故事,也緊系着我生命裏的悲歡離合。如果有一天我要拍一套自傳的電影,毫無疑問DM的音樂便是配樂。走過大半生,深慶沿途有你。

You’re the one I like best
You retain my interest
You’re the only one
If it wasn’t for you
Don’t know what I’d do
Unpredictable like the sun
And the rainfall

少年心事,只有我自己明白。

--

--

Duncan Lau
Duncan Lau

Written by Duncan Lau

身處香港,隨心而寫,時事,文化,個人抒發,不吐不快。From Hong Kong, random thoughts, current issues, personal matters, whatever ticks! Twitter: @duncan_2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