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應該是普通的旅遊
早前到上海一帶旅遊,上一次回內地已是2009年,當時仍居於多倫多,回港處理一些私務,期間逗留了三、四個月,有朋友居於上海,請我們上去一遊。當時遇到上海凖備2010年世博,懸浮列車剛好落成,由浦東機場到市中心只要半小時,且憑即日機票有優惠,好像是卅五還是四十元,相當便宜。一個星期的遊歷,看了不少古老的上海一面,也看到迅速發展的摩登上海,感受是相當不錯。
回到多倫多,輾轉回流香港,剛好是雨傘運動的時候,心內的確十分掙扎,也不是要甚麼切割,只是沒有去那邊旅遊的意欲。期間,又總有些傳言,說有個別人士被拒入境,連回鄉証也遭沒收,加上銅鑼灣書店事件,與及種種打壓的事情,和各式千奇百怪的新聞,接觸過的來港遊客,絕對敬而遠之。
最近,一個住在上海附近的朋友邀請我上去一遊,他早年移民加拿大,在九七後不久便回流香港,之後到了上海工作,一轉眼便將近廿年。大家沒有見面相當長時間,於是找岀回鄕証,還有兩年多才到期,也就趁此機會去走一趟。
只是預算去一個星期左右,除了衣服和日常用品,也沒甚麼特別東西要帶。倒是電子產品要費煞思量,一部電話,一部平板,應該足夠。我早已習慣用谷歌的全套產品,很多事情都當成理所當然,甚麼都儲在雲端,任何時空也可手到拿來,從沒有擔心過甚麼。但谷歌的服務在內地是被屏蔽的,但不肯定是否所有服務,但沒有電郵已是相當不方便。於是便先安裝一個VPN程式,但林林種種,一下子不知該用那一個,詢問了朋友意見,選下一個有七天免費試用的。然後是電話卡,一張只可用七天的數據卡要百多元,比本地一個月的的月費還要高。
收拾行李倒有不同的體驗,自從九一一之後,更嚴𧫴的乘搭飛機措施實施,大家也習以為常,了解到甚麼可帶上機,甚麼要寄倉。但到國內旅遊卻加多了一重自我審查,例如我通常帶一本書上機,甚麼書也無不可。周保松的《小王子的頓悟》是自己正在看的,也不是甚麼政治書籍,但作者最近在微博被刪了,戶口又被停用,會不會有問題?在書櫃找一下,李歐梵的《人文今朝》仍未看,是學術文章吧,隨便揭一揭,在序之中嚇然癹現,部分文章是來自《蘋果日報》的專欄結集,那還得了?結果放棄帶書的念頭,或者有人認為我是杞人憂天,但白色恐怖不正是如此這般煉成的吧?他們不會直接告訴你甚麼可做,甚麼不能做,留待你自己去猜度。
降落前,廣播宣布所有外籍人士要留下指紋掃瞄在擋案,說是自願性質,但如果不願,將會根據中國法律被拒入境。我覺得這個有點攪笑,完全遺反自願的定義。我們不算是外籍人士,過關好像很快捷。朋友安排了「打車」,通知我到指定地點,找到個穿綠衣的司機,他拍了我的照傳給朋友確認,便和其他七、八人上車,先去另一個停車場換另一部車,我和另一對男女都是去太倉的,約四十五分鐘到達,說是比乘地鐵再轉巴士快一半。
司機大概也不熟路,很依賴導航,看來這種技術也很成熟,而且不斷提醒前面有雷達偵測,好像在外國是不合法的。跟司機談了幾句,他果然從未去過太倉,只是依導航以及朋友給他的地址,將我送到指定地點。朋友一邊和司機通電話,一邊也岀來路旁等候,屋邨內烏燈黑火的確不易找。附近除了大街角有商舖有點燈光外,其餘都只有街燈照明,感覺很像外國地方。我們在一家小店吃飯,三、四個餸也只是七、八十元,絕對比香港便宜很多。
第二天白天到社區外走一遍,主要的街都是左右各三線行車,非常寬敞,也沒有甚麼高樓大廈,感覺很像多倫多的週邊地區如士嘉堡。唯一最大分別是兩邊最近行人路的行車線是單車專用,而電動單車也非常普及,是很多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朋友說因為不用考牌,也不用買保險。朋友家有兩部,晚上可以泊回家中充電,相當方便。
跟士嘉堡一樣的是有大型商場,這種大小,只有外國可以比較,香港沒有可能有這樣的巨大,不同的是門口沒有大型停車場,開汽車的顧客大概不多,有停車位在地庫。其他人大部分開電動單車,在門口一放便了事,有點亂,但已不錯了。商場規模雖大,但沒有甚麼名店,以及國際品牌,倒是有一間MLB店,就是賣美國職業棒球的衣物,我也有點莫名奇妙,大概除了紐約揚基之外,其他的有多少人會熟悉?反而飲食的便有Starbucks和Pizza Hut,價錢跟香港不相上下。據說他們平均月入三千多元,一杯咖啡要三十多元,等於一天的工資,不是人人可以付擔。
在星巴克有免費Wi-Fi,但首次使用要透過個人電話認證。我攪不懂,於是問服務員,這位看來像中學生的女生解釋了,但我的電話咭只有數據,不知能否應用。她竟二話不說便用自己的手機,收到認證碼便告訴我,我便可以上網了。我直覺上認為那是有點冒險,有甚麼事便會算到她身上吧,可能她還太年輕了。其後我再去的時候,已可以自動連線,比香港要每次輸入密碼,又限時限刻,好像更優勝吧。當然,很多網站和程式是被屏蔽了,除非是裝了VPN。
正如上面提過,我安裝一個七天試用版的VPN在手機,除了覺得慢了一點點之外,一切如常,FB,IG和谷歌的服務全部正常運作。但平板電腦沒有安裝VPN,我測試過,很多網站完全無法進入,連信報,明報這些也不能,但文滙大公則𣈱通無阻。我是在Google Doc上寫東西的,勉強可以在算是離線狀態下運作,但要等到能連線才可以儲存到雲端,所以不敢寫太多,萬一無法儲存便永久消失了。
不竟只是來旅遊,而且是一個星期左右,這些不是很重要。朋友住的區域算是市郊,或者是英文説的Suburbia,環境很清靜,不遠處是個哥爾夫球場,有點中產味。朋友住的屋邨算是區內唯一的高樓大廈,有十多座,只有廿多層高,單位都有近千呎,相當濶落,露台也十分大,香港實在難以比較。唯一是沒有地庫停車場,泊車是大問題。普遍來說,食和住都不錯,比香港便宜,感覺也悠閒,沒有很繁忙和壓迫感。
有一天,朋友帶我去市中心,就像外國的downtown了,有商業區,人也多了,有城市的感覺。這裡還有一間WalMart,我特別進去看看,氣氛和多倫多的差不多,地方超大,好像甚麼貨品都有,也算便宜。這種形式的大型超市,在香港實在無法想像。除了幾段主街算較繁忙外,一些小街仍保留相當古舊的模式,還有幾條拱橋,有一條說是有上千年歷史。朋友說太倉是上海的後花園,上海人會自駕來渡週末,充一下電,附近還有個古鎮,是旅遊景點。公共交通主要靠旅遊巴接駁上海地鐵,要個多小時才到上海市中心。而地鐵線會計劃擴展至太倉,但恐怕要兩三年後。
回程的時候,因為是下午機,朋友上班前送我到車站,去上海的車差不多是十五分鐘一班,車程約四十分鐘,只是到達上海週邊的一個地鐵站,再要花近一小時才來到上海市中心。在上班繁忙時段見識一下擠地鐵,竟然覺得比香港更恐怖,有幾次明眀已沒空位,仍然有好幾個人擠進來,人潮像海浪般盪了幾下,還有幾次對駡,生活逼人的現實,全世界都一樣吧。
我在市中心隨便走走,很多地方跟上次來的時候相比,好像分別不大。我吃了午餐,再乘地鐵到機場,這是普通地鐵,上一次來時仍未有,從市中心過去,超過一小時,地方大,行程便要多預時間。這次短暫探訪,一般感覺不錯,其他深入一點的,或者稍後再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