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號不代表完結
文: Duncan Lau
按:一年前寫的文章,放在舊blog,準備再分享到FB時,發覺形式顯示岀來的効果相當混亂,不打算修改,直接將原文抄過來這邊,特此聲明。
2017年聖誕節新年的假期在多倫多渡過,剛好遇上兩位城市代表人物畫上不同的句號。
一個是前楓葉隊的守門員鮑華Johnny Bower,在boxing day病逝,終年93歲。另一位是Metropolitian Community Church(MCC)的領導牧師鶴士Brent Hawkes,在帶領教會四十年後,宣布退休,會離開多倫多到一處小鎮,安享晚年。教會將由年輕一輩的牧師接任,相信會有一番新氣象。
鮑華是楓葉隊最風光時的把關員,曾帶領球隊四奪史丹利盃,正是球隊上一次捧盃的六十年代。當時很多守門員竟是不戴頭盔,但仍然奮不顧身地在球員的球鞋冰刀之間撲救,今天回看,但覺牙煙。鮑華的別號是China wall中國長城,正是讚譽他固若金湯的防守。當年球隊如日中天,球員都獨當一面,很多位之後都成了城市的標記人物。鮑華在退休後一直留在多倫多,初時擔任守門員教練和顧問之職,後來岀任一些行政工作,親善大使等,是市民熟悉和尊敬的人物。能夠在認同自己的城市,帶著一身榮耀而終老,發盡每一分熱和光芒,這樣的人生已算夫復何求。遺憾是未有見到楓葉隊再捧盃,一等便四十多年,可會跟其他多倫多人一樣,是心中的痛。
想起來,多倫多的職業球隊都在自己心裏留下很多美好回憶,而冰棍球隊必然是最令人夢牽魂縈,最光輝的歲月,球員都如數家珍,Doug Gilmore的拼勁和領軍,CuJo的處變不驚,Tie Domi的打不死,當然超級隊長的瑞典飛人Mats Sundin更是萬人迷,一個人一次機會,隨時改寫戰果。俱往矣,在Sundin退休後,球隊越來越沉,連續好幾年都未能打進季後賽,球員不住變換,離開多倫多三年再回來,幾乎沒有一個球員是自己認識的,好陌生。不過朋友說,現在有個超級新秀Auston Matthews, 是從選秀抽籤中勝出得來的,他有可能在未來帶領球隊東山再起,聽來很令人興奮。
而牧師鶴士身為同志,在平權工作上一直走得很前。他在1977年便成為MCC的領導牧師,經過不少艱難時刻,其中在愛滋病疫情的險峻形勢,他帶領教會面對,聘請全職職員主理「關懷愛滋(AIDSCARE)」的社區項目,聯同義工隊,向病人提供專業而又充滿人性的服務,讓病人得到有尊嚴的照顧。而當同性戀親友會(PFLAG)成立初期,馬上提供教堂地方讓他們可以舉行活動和會議,並且資助電話熱線的運作。然後一直幫他們擴大服務範圍,包括支援變性人和對抗歧視等工作。
而在立法層面,教會亦從早年支持安省修憲,將性傾向加入人權法案內。其後爭取不同的同志權益中,不斷挑戰現有法律的不足之處,一步一步走來,最後時機成熟,聯同多個組織,爭取同性婚姻合法化,後來的,都已寫進歷史。MCC是第一個在多倫多驕傲節和聖誕前夕舉辦大型彌撒的教堂,在不知不覺間,自己也多次參與,因此對牧師的佈道和處事,略知一二,他平易近人,從沒有高高在上的一言堂姿態。今次有幸適逢其會參與他最後一次帶領的聖誕子夜彌撒,實在不勝感恩。這晚上,其實接任的牧師Jeff Rock已主持一些環節,相信教會運作不會有甚麼問題。
鶴士牧師會和伴侶離開多倫多,在一處小鎮安享晚年,過一些平淡日子。大家大概會懷念這些城市的標記人物,感謝他們為這個城市的付出,絕不會就此忘記他們。下一章,將會由新的一輩來書寫。長江後浪推前浪,本是生命的日常,句號出現了,但不代表就此完結。就如在多倫多的回憶,永遠是我生命裏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