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救市,如何說起
正苦突然提出要攪好攪活夜市,振興經濟。這種思維,除了令人嘆息之外,也真的啞口無言。
似乎華人社會特別對夜市情有獨鍾,以前在多倫多,總有人提議攪夜市,如果只是短時間,一個週末,甚至一個星期,勉強還有點看頭,但要長期經營便非常困難。大家在新鮮感過後,很快便人流鋭減,商家也一個一個退出,又無疾而終。世界上不少地方有夜市,有些歷史悠久,有其吸引力,本地人士經常幫襯,有固定的人流和生意,才能吸引到外國遊客來觀光。如果本地人也不來,只靠遊客,如何維持?
香港的夜市,以前的「大笪地」和「廟街」可以算是香港數一數二的平民夜生活的焦點,但時代的變遷,和政府的取締,一切都成了歷史。即使廟街今日仍在,但其功能已完全改變,沒有甚麼吸引本地人的元素。自己在2018年寫過一篇文章,雖然以音樂元素為主幹,但亦從個人生活角度,勾勒出廟街的變化。
(寫於2018年8月,最先刊於眾新聞的網站。)
在全球疫情影響下,全球停擺兩三年,很多商舖,甚少街檔捱不住而結業。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廟街十分凋零,有一半攤檔沒有開門,烏燈黑火的,加上政府的管制光管招牌,所有霓虹燈牌都被拆掉,從前的光輝歲月,早已一去不返。如果像廟街這樣的夜市也無法吸引本地居民,那如何可以吸引外地遊客?再開設新的夜市地點,用甚麽來振興?不要忘記,魚旦革命事件的發生未夠十年,當年在農曆新年期間,不成文的慣常那三兩天,讓一些小販搵個快錢,也讓市民大眾可以輕鬆開心一下,也會釀成暴力事件。記憶猶新,政府倡議的夜市要怎樣實行?如何監管?一個不容許魚旦熟食的夜市,還算是夜市嗎?
近日亦有官員指出,現在來港的內地遊客已不再只是來購物,他們會參與文化活動,聽演唱會等。他能夠承認已是難能可貴,雖然遲了起碼十年!他們知不知道那些香港歌手/組合是內地人最願意花時間花錢來追捧的呢?那些在內地仍有點叫座力的,又願意北上搵人仔(民幣)的,歌迷毋須跑來香港看。他們最想看的,就是被內地屏蔽了的歌手/組合,很多這些歌手/組合都有一班忠實的追隨者,老遠也會過來香港看演唱會。不過,國安法通過之後,很多這類歌手/組合都無法(基本上沒有理由,只是不提供場地,有人一直申請,一直被拒。)在香港舉行演唱會,於是,他們只好去歐洲,北美洲,甚至台灣做演唱會。據一些報道,不少內地的歌迷便追隨偶像在不同城市的演出,機票住宿便變成當地的經濟收入,香港政府當初不正是拱手相讓嗎?
現在醒覺了,這些歌手/組合能否在香港舉行演唱會嗎?例如明哥在早前歐洲巡演最後一站時,宣布拿到八月份在香港會展演出的准許,希望大家可以到時在香港相聚,大家振奮了一下,他回港不久,便收到退還支票及取消場地檔期的信件,連理由也欠奉。一邊大聲疾呼要振興經濟,一邊又自我設限,自毀長城。振興經濟的確是刻不容緩,但他們知道問題出在那裏呢?如果沒有對症下藥,一味以舊思維去藥石亂投,恐怕到頭來,神仙也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