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雷同

Duncan Lau
5 min readJun 26, 2019

--

Toronto Raptors Victory March

多倫多和香港剛好是地球的兩邊,在夏令時間期,時差剛剛是十二小時,就是一個在早上,一個在晚上。生活在多倫多一段時間後,便留意到不少巧合,例如在香港連續數天有酷熱天氣警告,在多倫多也會在相近期間,出現類似情況。而七月一日是加拿大的國慶,在香港也是特區成立日,因此兩邊都有一天假期,不過心情大概是不盡相同。

約五、六年前,在香港出現震驚社會的大角咀弒殺雙親的案件,想不到不足兩星期,在多倫多竟出現類似案件,而且是發生在華人社區,大家都感到極度震撼。我還記得一份中文報紙提到,「香港歪風吹到多倫多」,事情當然不會有何關連,但時間的巧合,總會引起話題。想不到近日在香港岀現一次破紀錄的近二百萬人上街遊行,在數日後,竟然在多倫多岀現近似畫面,近二百萬人聚集在市中心街頭,不過,原因卻是截然不同。

Hong Kong June 16

今年是多倫多籃球隊速龍(Raptors)成立以來,首次打入NBA決賽,更打敗衛冕的勇士隊奪冠,成為歷史上首次由美國以外的球隊捧盃,對城市和居民來說,都是喜出望外,即使不是籃球迷,也會笑逐顏開,覺得自豪。職業球隊在外國是重要事情,一般一線城市都有齊棒球、籃球、冰上曲棍球、美式足球*、英式足球,甚至日漸普及的棍網球,幾乎一年到尾每天都有直播賽事,直接影響日常民生經濟,個人情緖。體育運動的凝聚力是非同小可的,如果有歷史,有戰績,更令居民增加歸屬感。

住在多倫多廿多年,最難忘的是1992年,棒球隊藍鳥首次贏得世界錦標賽(World Series),當時亦是歷史上首次由美國以外的球隊勝出。當年,美國人普遍對多倫多一無所知,有人質疑一個長年冰封的城市如何學懂打棒球,也有人認為有非美國球隊參賽,終於可算是名正言順地是「世界錦標賽」,美國的傳媒也要特別做一些專訪,讓球迷觀眾了解這個「外國」城市。七場四勝制的系列賽,當時是主隊的阿特蘭大主持頭和尾各兩場(共四場),中間三場在多倫多舉行。第一場阿特蘭大先拔頭籌,美國人覺得是勝負已分,「外國」球隊何德何能,恥笑聲開始出現。第二場的進場儀式中,美方的旗手竟將加拿大國旗倒掛,以為是開個玩笑,但卻引起公憤,甚至在比賽後段,多倫多在落後一分之下,連得兩分反勝,是不是有點天地不容的感覺。

加拿大國民大部分覺得那是侮辱,有人提出在多倫多比賽時,以其人之道還擊。幸好,始終加拿大人較溫和,而且比賽又反勝了,市長也來打圓場,要展示我們的胸襟。而美方也自知理虧,不斷解釋道歉,犯錯的旗手請纓再次在多倫多主場時,扛旗進場,最後連美國總統也岀面道歉,事件才算平息。回歸比賽,後面的四場比賽肯定令大部分球迷心驚膽顫,死了不少細胞。最終多倫多在第六場加時後撃敗對手,贏得冠軍,比賽結束的剎那已是多倫多的凌晨,但不少球迷依然衝到街上歡呼慶祝,那也是我第一次這樣的體驗,萬眾一心,同喜同悲。然後還有後來的勝利巡遊和集會,不少人是請假去參與。後來才知道,那是多倫多在冰棍球隊在1967年奪標之後,再有球隊贏得重要獎盃,真是舒一口污氣。

We The North promo Video

其實,在加拿大經營職業球隊是有先天困難,貨幣不同。尤其是棒球和籃球,球員絕大部分是美國人,合約內容全部以美元計算,但球隊位於加拿大,收入卻是加元,等於只收八折,在商言商,是不是早已落筆打三更。試想像香港有代表隊參與中超聯賽,球員教練都以人民幣支薪,但球隊收入卻全是港幣,也是差不多收八折,要運作便要加倍努力。

在回歸初期,我曾幻想香港隊參與全國的聯賽,就像美加地區以城市為單位一樣,相信有一定的吸引力。當時沒有發掘可行性,如今中港矛盾熾熱,在球迷立場,那是令人熱血沸騰,增加歸屬感的活動,相信大部分球迷會願意見到。不過足總和政府卻一定避之則吉,無謂刺激玻璃心的敏感神經。當日中港大戰,官員們連表達擁護那一方也不敢直說,大家還可以寄望甚麼?

多倫多速龍近年以「We The North」這口號作宣傳,因為它們是唯一一隊在美國以北的球隊,就是不同,那又何妨。香港也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小港,剛好可以說成是「We The South」,我們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我們是香港,沒有甚麼值得大驚小怪。當大家齊心協力,捍衛我城,守護我們的獨特,絕對沒有半點不妥,大家繼續加油吧。

We did this together. Thank you, Canada!

*美式足球聯盟NFL現時仍未有美國以外的球隊,但多倫多仍有美式足球隊,在加拿大聯賽中角逐。

--

--

Duncan Lau
Duncan Lau

Written by Duncan Lau

身處香港,隨心而寫,時事,文化,個人抒發,不吐不快。From Hong Kong, random thoughts, current issues, personal matters, whatever ticks! Twitter: @duncan_2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