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遊行(一刹那仿忽...)
「反送中」區區有遊行,某程度上,是讓大家有機會,有籍口,去看看我們這個家,重新認識我們心愛的土地。我相信很多香港人的基本活動範圍,通常環繞居所和工作的區份,其他的,在沒有理由下,可能一輩子也未踏足過。
825的荃葵青遊行對我來說,有更深層的意義。我的中學生涯就是在荃灣渡過,這個我成長的地方,在畢業後,出國讀書,以至留在外國發展,差不多近廿多年後才再次踏足,當然是景物全非。很多以前的同學朋友都搬到別區,所以也很少重遊,而且感覺是非常繁忙,由地鐵站出來一列天橋陣,很易不辨西東,而且地狹人多,被追趕著似的,和以前的悠閒,大相逕庭,因此回流以後,也只是來過兩次,也沒有特別仔細觀察看看。
這次遊行是在最後一刻才上訴成功,得以成事,但早上一直下雨,也預告整天也會下雨,加上地鐵又宣告封站,因此真的令我有想過放棄。但想到以前上學的時候,還未有地鐵,還不是坐巴士小巴之類,於是找了巴士資料,準備到荔枝角或美孚轉車。在地鐵內,不久便見大批同路人,聽到他們都說到葵興下車,於是便跟大隊,從葵興站行回葵芳那邊去葵涌運動場,只是十分鐘路程,那關閉葵芳站不是多此一舉嗎?
跟隨人群慢慢在雨中走著,那些地方都是第一次去,我完全不知方向,看來是工業和商業區,然後過了一個交滙點,我留意到我已走在揚屋道上。這跟我印象中的揚屋道是載然不同,以前那幾乎是海邊,有個大運動場,我們的學校運動會便在那裡舉行,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在那裡操練,留低過不少汗與血。旁邊不遠是碼頭,以前有渡輪直到中環。亦有小艇街渡過青衣,那時青衣只是一個島,同學之中有些是漁民子弟,每天便是渡海上學。如今一切早已煙消雲散,只剩下口述歷史,說出來,別人還以為我開玩笑。
終於來到掦屋道街市附近,當然那已經改建翻新過,不是昔日的模樣。我們轉入另一條街,向終點荃灣公園走去,又是於我是陌生的環境。大家各自散去或就位,其實那邊空間已不大,我走回揚屋道那邊,路面已有很多人聚集,突然有人大叫後退,大家三步作兩步退,部分人避入商場,我對商場有介心,而且看到學校在很近,便從眾安街走過去,那龍華戲院的外牆依舊,再走進河背街穿到咸田街,學校的籃球場就在眼前。星期日,已下午五時多,又一直下雨,所以校內空無一人。我沿著學校外走,對面的寶石大廈已重建了,當年很多同學住這裡,說早上聽到上課鐘聲才下樓。旁邊應該有一間小小的郵局,有新郵票推出時,我們會趁上午小息時溜過去買首日封。
往沙咀道方向走,學校的禮堂後便一處通往民居的巷子,另一端便是以前的好景戲院,記得有一次跟幾個同學逃學去看十點半早場,還有公餘場這碼子事呢。從巷子走去轉彎便是三坡坊,有幾幢四五層高的樓房,正面向學校的足球場。有個同學住在那裡,星期六早上起來看看有誰在球場,有相熟的,便下來一起踢。這幾幢樓房後是另一條巷通往眾安街,這邊比較旺,很多吃的,粥呀,麵呀,早餐午餐很多時在這裡吃。學校有一個側們在這邊,方便大家岀入。最近的麵檔離這側門只有十步不到,我們三爬兩撥吃過午飯,馬上回球場開波,起碼仍有個多小時的午飯時間。
眾安街是相當繁忙的街道,各種商店食店,在中學生涯的幾年,幾乎全部食店都試過,後來才有那些新式快餐店(就是先買票後用餐)。在沙咀道交界有大光明戲院,可算荃灣的地標,差不多是荃灣市中心,旁邊就是小巴站。而沙咀道是交通要道,放學時,一衆同學在等巴士,有些住葵盛,葵興,以至梨木樹,也有我們幾個住九龍的,有好幾個更是一同住蘇屋村的,都是自己乘車,沒有人接送的。當然更大部是住在附近,福來邨那邊已算是較遠,但都是走路的,偶爾有些同學乘單車,民風很樸素。這些住荃灣一帶的同學,幾乎很少岀九龍,父母仍會怕他們出去會學壞!
荃灣當年是政府設計的衛星城市,從一片荒蕪發展開來,幾十年過去,今天好像已是事過境遷,我們的青葱校園歲月,在記憶長廊的另一端,迴聲慢慢轉弱。回家後才知道,警方已在荃灣打岀今夏的第一槍,少年純真情懷,隨之告終。
若有所失的感覺,忿怒得無以復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