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隊的尷尬處境
亞運會已經完滿結束,自己並沒有全力注視,但當香港的運動員取得獎牌時,都難免心存喜悅,替他/她們高興。環顧這十多天的各種賽事,香港市民大都撐港隊,很理所當然吧,但是否有甚麽不妥呢?
後國安法年代的新香港,官員每日都訓示大家,有祖國強大後盾,要融入國家規劃,不要搞軟對抗。大家已經耳熟能詳,亦意識到,大國支爆,小香港可以倖免嗎?趁還可以,大家情願北上消費,融入大灣區嘛。正當大家你融入我,我融入你之際,一個亞運會竟然引出舊調重彈,中國,香港,是兩個不同個體嗎?當中的對立,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香港代表隊在數月前便發放一個吉祥物的設計,一隻獅子。這是代表香港運動的吉祥物,是説明是為今次杭州亞運而設計的,這便有點特殊,應該屬聞所未聞。吉祥物通常是主辦單位設計安排,一路以來,由世界盃,奧運會,以至其他規模較小的,如泛美運動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之類,如果有吉祥物,一定是主辦單位負責的。有時,有些球隊,尤其是北美洲的球隊,總有自己的吉祥物,不少都歷史悠久,不大會轉換。所以,參賽者自己特別為某次賽事而設計一個新的吉祥物,是相當罕見。
好了,既然如此,也沒甚麼大不了,可以從此以後一直用。但偏偏設計是一隻獅子,香港和獅子,肯定令人聯想到港英年代,而黃色(有說是金色)的獅子,也立即令某些人士譏為是否代表「黃屍」,被批評得體無完膚,各方面不討好。然後好像不了了之,到出發時,有媒體向港隊管理層查詢,吉祥物是否已經被收起不會再用,答覆是否定,但大家再沒有見過他。就好像在質疑,港隊是否適宜有自己的獨特身份?
而隨着賽事展開,港隊代表在不同項目做出成績,甚至得到獎牌,大家都熱烈地恭賀和打氣。只是官方的反應比較中立,不敢用過猛火力,大嗌一句「香港加油」,隨時變成港獨。而坊間則一心一意,就是「撐香港」,況且這種事大家做了幾十年,情懷不變,駕輕就熟。
或者有人會問,這樣讓香港獨立成軍去參加國際賽事,是否有任何不妥。的確,你不會見到其他中國城市,例如上海重慶黑龍江等,以獨立城市名義去參加國際比賽,他們的運動員全都歸納在國家隊的名義之下。同樣,在其他國家,也不會有譬如說,日本沖繩隊,韓國斧山隊,或者美國加州隊這樣的情況吧。那香港代表隊為甚麼可以如此呢?
這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因為香港當年成了英國殖民地,後來很多這種國際組織是容許這些殖民地以獨立名義加入成為會員,當然,英國政府亦沒有特別阻撓。因此,很早以前,香港便成功加入如國際足協,亞洲足協,奧運會,以至世衞及一些金融組織,而且大部分比中國更早加入,所以在實際操作和管理上,已有半個世紀的經驗了。理論上,九七回歸之時,這樣的分別操作是可以歸納到一個中國之下,但當時要展現一國兩制的政策,加上五十年不變的承諾,於是維持一中一港的運作模式,向國際示範。
一直也算相安無事,但體育運動是不理性的,雙方擁護者各為其主,久而久之,可以演變成為一種敵我關係(Rivalry),看外國的例子,如那些打吡大賽,便清楚明白。某程度上,可以增加比賽的趣味性,但中港矛盾近年越演越烈。在2015年時,中國和香港在世界盃外圍賽中同組,互爭出線,時值雨傘運動之後,中港矛盾升溫,在香港主場之戰,會出現噓國歌的尷尬情況。正苦亦投鼠忌器,不敢安排比賽在最大的大球場上演,只安排在只容三千人的旺角場,因為怕出事。而當被問及會不會撐港隊(為港隊打氣)時,幾乎都是支吾以對,只希望雙方共踢一場好波,矛盾與尷尬可見一斑。
今日,由亂入治,由治及興,加上各類國歌法,國旗法等等,一次亞運會便讓大家了解到,一切依舊。而今次港隊在足球項目中打入四強,比國家隊更勝一籌,大家真的可以笑出口,卻難為正苦官員和黨媒,要體面地支持港隊,又不能閒話半句國家隊,真是如履薄冰,最好還是盡量潛水,多出席夜繽紛比較安全。而市民大眾便一於少理,難得適逢其會,商場甚至不少其他地方都高調轉播比賽,最後一場銅牌戰,馬會更開放跑馬地公眾席,讓市民入場為港隊打氣!大家在社交媒體分享,雖然正苦不准許用「香港加油」這字眼,但我們還有「香港勁揪」和「We Are Hong Kong」等可派用埸,連香港足總的宣傳也是用這字眼,那不正是民心所向嗎?
正苦或者會感到一點尷尬和不爽,但這種情況下,也沒理由發爛渣。而香港隊這樣獨立個體形式參與國際比賽,會否最終被取締,的確難說。又有人說,我們這一代會是最後一代的香港人,也許,Maybe,但在那刻到來之前,讓我們告訴世界,「We Are Hong Kong」!
PS 在連串播錯國歌的事件之後,正苦曾要求香港的各類屬會,要正名為中國香港,於是香港足球總會要變成中國香港足球總會。但在亞運會期間,你有幾何見到這四個字齊齊整整出現呢?